辛辛苦苦200年,美国这是要一夜回到解放前?
上周六,美国维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市发生了一场大骚乱,一群白人至上主义者在搞集会时,与反对他们的人群发生致命暴力事件。一名白人青年直接开着小汽车,加速冲向反集会的人群碾压,结果导致32岁的女子海瑟·海尔死亡。
这次事件让很多美国人受到惊吓,也惊呆了许多其他国家的网民。这里还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融洽相处”的美国吗?这到底是一个假美国,还是一个真美国?
一尊雕像的争议
先来看看这次发动集会的人群构成吧,有些名字可能你只是在美剧里见到过。这次集会人群主要是白人至上主义者,有人怀疑人群里还包括持种族主义的三K党和新纳粹分子。平时他们都是不起眼的普通美国白人,但是不少美国媒体说,这些人越来越表现出偏执和疯狂。
参加这次集会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们
这次白人至上主义者发起集会,主要是为了抗议该市拆除美国南北内战时期南方将领罗伯特·李的雕像。同时,他们还抗议白人在美国社会地位下降。尤其是越来越多报酬丰厚的工作岗位被其他种族的人群占据,所以他们不淡定了。
弗吉尼亚州位于美国东南部,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1819年创立的弗吉尼亚大学本身就位于夏洛茨维尔市。应该说,这里有不少白人是支持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一派的,而罗伯特·李被他们视为英雄。
可偏偏今年2月,夏洛茨维尔市议会投票决定拆除市内一座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将领罗伯特·李的雕像。此后,一些白人至上主义者数次到此集会,反对拆除雕像。8月11日,众多白人至上主义者聚集到夏洛茨维尔,当天晚上,他们还手举火炬,在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内游行。他们主张白人联合起来对抗少数族裔。
肇事者詹姆斯·菲尔茨和他所驾驶的汽车
反对者当然也不甘示弱,组织集会抗议对方宣扬种族歧视。12日清晨,双方在街头的对峙逐渐升级,演化为局部斗殴,数百人拳脚相向、互掷水瓶。于是,弗州政府宣布夏洛茨维尔进入紧急状态,认定“团结右翼”属非法集会,要求各团体自行解散。就在这时,来自俄亥俄州的20岁男子詹姆斯·菲尔茨驾驶一辆汽车高速冲向了反对者人群,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并未进入舆论关注的高潮,反而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事后发表的讲话没有公开谴责白人至上主义者,让不少人认为,这些白人右翼组织注定会在特朗普执政时搞事,是特朗普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正确”,给了他们空间。还记得《时代周刊》那张封面吗?
连肇事者詹姆斯·菲尔茨的母亲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说,之前只知道儿子要去维吉尼亚州参加一个“另类右翼”集会,但没说这个集会是带有极端主义性质的,“但我隐约觉得这个集会可能与特朗普有关。”
为了尽快平息这场骚乱,也为了挽回特朗普政府的形象,美国各部门开始陆续表态:
美国司法部宣布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司法部长塞申斯说:“这类源自于种族偏执和仇恨的行为背叛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不能被容忍的。”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说,夏洛特维尔市白人至上主义者集会时爆发的致命暴力事件“符合恐怖主义的定义”。
8月13日,白宫发表声明说,总统谴责一切形式的“暴力,偏执和仇恨”,包括白人至上主义者、种族主义的三K党、新纳粹和“所有极端主义团体”。但这个声明没有署名。
大分裂重现
在参加星期六夏洛特维尔市集会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当中,人们发现有另类右翼领导人理查德·斯潘塞和前三K党领导人大卫·杜克。
大卫·杜克
杜克对当地媒体表示,集会“代表这个国家人民的转折点。”他还说:“我们决心要把我们的国家夺回来。我们要实现特朗普总统的诺言。”
特朗普团队的人是不是要被这种“猪队友”给气晕过去?还是这些白人至上主义者要把特朗普拉下水?
不管怎样,反正夏洛特维尔市长西格纳说,他认为特朗普在2016年的总统选举中加剧了种族偏见。他对媒体说:“我认为今天你在美国看到的很多事情都与白宫和总统身边的人有关。”
由于事情的起因涉及到南北战争中南方将领罗伯特·李,所以很多美国人把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前夕的状况,来与今天的美国做对比。今天的美国真的到了如此严峻的时刻吗?
美国在南北战争前夕走向内部冲突的五个现象值得注意:
第一,美国异质人口的扩大。黑人奴隶的数量,在19世纪上半叶随着蓄奴州的增多不断增长,这使得非蓄奴州异常紧张,担心失去在美国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主动地位。
第二,地区间不断强化的经济发展差别。内战之前,南北方不仅在经济形态上迥然有别,一方奉行工商业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奉行奴隶制种植园农业经济,而且在经济联系上也高度分化,北部与西部合流、成为全国性经济体系,而南部的棉花主要输往英国,与北部的经济往来稀少,也就是说,南北方当时缺少共同的利益联系。
第三,存在核心争议。在奴隶制问题上,南北方不仅在价值观上道不同难相为谋,而且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为之尖锐对立。
第四,产生了不可通约的政治理念,身份认同发生分裂。美国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国家?当年的美国南方和北方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其实这个问题在美国建国时就存在,“自由”的北方与蓄奴的南方通过谈判达成了相互妥协,在1790年前后,美国南北方经济与人口大致维持均衡,而到19世纪60年代之际,这个均衡已被完全打破,政治观念上的差异已无法弥合,不同的身份认同已不可妥协。
第五,形成了完全对立的地域性政治集团。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两大全国性政党辉格党和民主党都发生了分裂,新出现的两大政党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是地方性的,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美国内部出现了有组织的对抗力量。
破镜难重圆?
将这五个现象与今天的美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有不少相似之处。
如今,美国传统白人人口成为最大少数族裔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人口构成上,19世纪上半叶黑人奴隶的扩散,演变成美国政治中的焦点问题,如今拉丁裔等非传统白人人口的大量增长,将打破传统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人口的主流地位,也正在美国国内引来越来越强的不适应。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正是将移民作为主要话题。
经济形态和经济联系上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在国内大规模组织工业生产,于是中产阶层兴起,并与产业资本形成共生和利益共享关系。
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世界其他地方,经济日益虚拟资本主义化,金融资本不再依靠往昔的中产阶层提供劳动创造价值,中产阶级成了全球化的失意者,与产业资本的经济联系逐渐丧失,美国社会以往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合作和利益共享体系趋于瓦解。
在重要政治议题上,美国也出现了严重的意见极为对立。例如,在移民、福利制度、同性婚姻等等议题上,美国社会的不同“意见分子”们“尿不到一个壶”的状况已出现板结化。以往美国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可以将这些问题消化掉。现在美国居于顶层的金融和高科技群体,大部分利益已经不是通过美国内部,而是通过外部去获取,美国已经没有以往那样大的经济弹性去消化内部的问题。
在身份认同上也在发生裂变。即对“美国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再次出现认知分裂,这主要是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去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各种闹剧,可谓是“老美国”与“新美国”难以调和状况的一次大暴露。“老美国”是指以传统白人人口及其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美国,“新美国”是不问种族出身且允许多种语言、宗教和文化体系并存的美国。
这些相似之处,反映了当前美国所面临形势的严峻。引爆南北战争的最后一块导火索是形成了完全对立的政治集团,当前的美国会不会也在激烈的利益博弈中产生不可通约的政治意愿并出现水火不容的政治集团呢?还有待观察。
前两年,在发生几起美国警察打死非裔美国人的事件后,民间集会喊出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口号。而在8月12日夏洛特维尔市的大骚乱前,那些白人至上主义者喊出了“白人的命也是命”的口号。
这就是眼下,一个真实的美国。
(感谢程亚文教授对本文提供的内容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苹果用户打赏专用